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净出口。投资需求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短期内,在技术水平相对稳定、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单一要素投入的增加在达到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呈递减趋势。例如,在短期内,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弱。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在投资带动下迅速复苏,但部分地方面临服务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制约了服务业投资的增长。净出口受外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例如,从2000年至2021年,有11年的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负数,其中,2009年达到负42.8%。[1]随着我国 gdp 世界占比增加,外部需求在全部需求中的占比会相应下降。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近十年来,除2020年和2022年外,消费需求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见图1),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克服“需求收缩”这一压力的重点在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必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图1 2013年至2022年消费需求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2]
图1略
(三)我国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大
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我国消费具有增长潜力。我国消费增长潜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带来的消费复苏动力。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和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消费需求将快速复苏。没有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相较于投资和净出口,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2013年至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3]2022年,这一数据下降为 32.8%,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4]疫情冲击使我国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疫情冲击减弱或消除后,我国消费需求会在今年复苏。二是随着人均 gdp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如果没有疫情冲击的负面影响,近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60%。发达经济体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至80%之间。我国消费增长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是随着 gdp 总量增长,消费需求会相应增长。我国人均 gdp处于增长区间,即使边际消费倾向不变,随着人均 gdp 增长和人均可支持收入增长,消费总量也会相应增长。四是供给恢复和增长会进一步提振消费。疫情不仅抑制消费增长,还对供给带来负面影响。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会使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从而使更多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四)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有新发展
消费需求主要由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决定。2022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1.26万美元,十分接近世界银行规定的1.32万美元高收入国家标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83元,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5]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将带动消费需求增长。此外,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者。同样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低收入者会将更多增加收入用于消费。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的前提下,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增加收入更多分配给低收入者,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会提高。我国接近高收入国家标准、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提高和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等因素使得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放心不放心、安全不安全转变。通过完善司法规则、加强司法保护,进一步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增强群众对法治环境的信心,有利于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发展。